
东辽黑猪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基本信息
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 | 东辽黑猪 | 信息汇总编号 | SINOGI04791 |
---|---|---|---|
注册登记保护情况 | 地理标志商标 | 28658364/28658365 | |
地理标志产品 | 2015年第143号 | ||
原产地域 | 吉林省东辽县凌云乡、足民乡、甲山乡等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。 |
||
品质特征 | 1.活体猪:通体黑色,体质强健,额宽嘴短,两耳下垂,瘦肉率高。2.猪肉:有大理石条纹,系水力高,肉质紧实,肥而不腻。 |
||
成熟/上市时间 |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|
||
地标特产星级 | |||
地标特产类型 | GI | ||
备注 |
根据相关史料记载,早在四五千年前,辽源地区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到辽金时期活动人口逐渐增多,开始从事农牧渔猎活动。东辽区域是野猪主要分布地,最早描述东辽地区居民进行野猪驯养源于《金史》的记载,“山区猎户常用华树木做圈棚,将小野猪捕之、养饲.”明朝末年,位于原东辽县城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,是海西女真扈伦部叶赫那拉家族的东城所在地,史称“叶赫国东城.形成了长白山余脉东辽河两岸野黑猪人工养规模最大的区域,野黑猪往来贸易十分繁荣,由此可见,东辽地区野黑猪清王朝建立后,清顺治十年(1653年)东辽地区辟为盛京围场,封禁了长达200多年。在这200多年中,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满、朝、汉、蒙等民族从未间断在这片土地上打猎养殖、采药挖参、开垦耕种,各部族四处分散而居,野黑猪养殖驯养规模不大,仅限于自给自足或是用于部落之间交换,到清嘉庆、道光、咸丰年间,由于中原地区人口剧增加之灾荒、战乱频发,中原百姓为了躲避外敌入侵等灾难,形成了闯关东、走西口洪流。清政府虽有堵截,却收效甚微,到了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清廷开关,大量流民的涌入,使得粮食和肉品的需求大大增加,野黑猪的养殖和贸易得到了空间发展。据《西安县志》(东辽县原名)“财计篇第六”记载光绪二十三年“啄(猪)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七口,元年六万四千四百八十口.猪一口收东钱百文改收铜币二枚”.清光绪二十三年当时全县人口为88188人,黑猪词养量达64480头,人工饲养黑猪已经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群体。由于东辽黑猪肉质鲜嫩、瘦而不柴、肥而不腻、味美可口,其大理石纹理和食用口感明显等优良特性,被选为贡品年年按比例向朝廷纳贡,深受清皇室的喜爱。
东辽黑猪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企业名录
序号 | 企业 | 信息平台开启 |
---|
地理标志特产大全 地理标志原产地特产信息共享平台
版权所有
关于网站
联系我们
地理标志特产保护与发展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46号 电脑端